與父母朝夕相處,卻總感到厭煩、難以親近?「失望性情感隔離」源自童年被忽視的情感,你可以這樣治癒自己。
明明與父母朝夕相處,卻對他們沒有親近的感覺,時常覺得他們是如同陌生人的存在,也不想要有過多的情感牽連。
與父母各過各的是他們覺得最佳的相處方式,只要想到要和家人長時間相處,就會有一股莫名的煩躁,會產生這樣的情緒到底是什麼原因?
「失望性情感隔離」是什麼?
「失望性情感隔離」是一種心靈上的隔離機制,徵兆就是對家庭關係沒有了任何期待,對父母失去了情感上的依賴,有時候甚至會覺得和朋友甚至陌生人待在一起遠比與家人相處還開心。
同場加映:一吵架就理智線斷裂?心理師梳理「心理失控」原因,療癒原生家庭的傷
很多時候有「失望性情感隔離」的人,其實不是討厭父母,不是憎恨,但就是不感興趣,不想要有過多的牽連與瓜葛,如果可以他們他們甚至希望可以和父母成為陌生人的關係。
圖片|Photo by Riccardo Mion on Unsplash
為什麼會產生「失望性情感隔離」?
「失望性情感隔離」來自於長時間對於父母過度失望,長時間不被聆聽了解,雖然表面上感覺沒差、已經放下一切,但其實在心底還是極度抗拒,想盡情去訴說我們自己的心聲,並希望父母能夠多理解自己一點。
同場加映:心理師看劉若英《家家》:離家不一定無情,而是藉「出走」找回對原生家庭的愛
但許多父母不在意這一點,只希望孩子能活成他們心目中的樣子,從小被忽視的情感需求,在訴求後得不到回應情況下,孩子將漸漸失去對於父母的溝通欲,最終都會變成無言的怨懟,而衍生成心理健康問題。
圖片|Photo by Soragrit Wongsa on Unsplash
療癒原生家庭的傷,重新看見自己
想要修復自己,不能只靠等待父母的改變,療傷的第一步是先正視自己的所有情緒,承認自己真的對父母感到失望,承認自己真的在這段家庭關係裡受了傷,並告訴自己家庭關係並不包含你全部的人生。
接受原生家庭的不足,並理解就算他們看不到你的優點,你還是能從朋友身上得到認同,並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的!